欢迎访问潍坊新月心理咨询中心官网!
咨询范围

  情绪、心结、职场类: 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自卑、自残、紧张、疑病症、脸红恐惧、余光恐惧、心脏病恐惧、艾滋病恐惧、考试紧张、失眠、神经衰弱、职场压力、工作怠倦、情绪低落、厌食暴食、老年心理、性心理等

  婚恋、情感、家庭、亲子类:婚姻危机、婚外情、出轨、夫妻关系、离婚、失恋、单亲家庭问题、婆媳关系、男人心理、女人心理、孩子学习、考试、性格、早恋、网瘾、厌学等

信息展示/Info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展示
总想着“再刷五分钟手机”?
文章来源:新月心理咨询  击数:186  文章更新时间:2024/9/26  
正文4840字,如果您没有时间和耐心全部读完,我先把文章的重点、逻辑梳理一下:



摘要:



1、这篇文章详细探讨了「手机成瘾」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之间的关联性,据此建议深陷焦虑、抑郁的心境与强迫性思考之中的朋友,不要过度沉迷于刷手机。



2、手机之所以对人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损害,是因为它不加克制地满足了我们的「信息欲」,而任何欲望的泛滥都会抬高我们的「快乐阈值」,让我们难以体验到快乐的同时,对痛苦会更敏感,情绪震荡幅度加大,进而陷入到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中。



3、「信息欲」因为不具有“不应期”的特性,所以相较于其它欲望的旺盛,对精神健康的损害更大,长久以往会导致「信息过载综合症」。



4、令我们着迷的手机信息普遍迎合了我们“即时满足”、“目光短浅”的心理特性,沉溺于其中会让我们逐步丧失“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其它任何“需要一个过程”的事情失去耐心,加剧了当代人的焦躁不安、烦闷等其它负面情绪。



5、手机信息所构筑出的「理想世界」与我们每天要面对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落差,容易导致对自我不接纳的同时,行动力受阻;且由于“个体信息过滤机制”与“智能信息推荐算法”的影响,我们其实生活在「信息茧房」之内,因此越是焦虑,就越会自动化接收到令我们焦虑的信息,两者互为因果,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朋友圈、短视频、小说、直播、购物等各式各样的“快乐获取通道”紧紧地抓取着我们的注意力,几乎占据了我们所有的闲暇时光。



据统计,2023年中国人每日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已经长达6.32个小时,其中青年人的手机使用时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小时以上,这甚至超过了我们花在工作、睡眠、吃饭的时间,由此可见当代人对手机成瘾的严重程度。



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结论显示:



焦虑、抑郁与强迫的朋友对于手机的成瘾,相较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更为严重的,且手机成瘾对焦虑、抑郁、强迫的影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特别是当我们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或者不敢直面现实中的任务与挑战时,总是习惯性地躺下,掏出手机来漫无目的地刷来刷去。



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好像这是舒缓痛苦、获取低廉快乐最便捷的方式,我们对此已经形成了「路径上的依赖」。



但越是刷下去,就越会感受到大脑被劫持、思维被冻结的无力感,好像也感受不到什么快感,内心也越发的烦躁与不安,但依然无法住手。



结合多年来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我在心理咨询中对于焦虑、抑郁、强迫来访者的观察,我可以大胆地下一个结论:


手机严重恶化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在神经症的发作与加剧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们沉迷于手机时所激活的大脑神经回路与焦虑、抑郁发作时的大脑神经回路是高度相关,甚至是完全重合的。



因此,戒掉对手机的依赖与成瘾,哪怕仅仅是减少手机的使用,都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焦虑、抑郁、强迫、拖延等其它心理问题。



之所以手机成瘾对人的心理状况会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可以说是一系列心理障碍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因为它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信息」。



换句话说,手机之所以如此具有诱惑力,能够牢牢将我们的注意力吸附在它身上,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最基础的欲望之一:信息欲。



而任何一种欲望被不加克制地满足,就会在逐渐拉高我们快乐的阈值,让我们无法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增强我们对于痛苦的敏感度,最终造成一个人情绪的跌宕起伏,引发诸如焦虑、抑郁、强迫等其它精神问题。



(这也就是为何神经症者的「生之欲望」普遍强烈,且抑郁症的另一名字是「失乐症」)



01
没有“不应期”的「信息欲」


相较于人类其它的欲望的泛滥,「信息欲」过于旺盛的危害可能要大的多,因为它是一种没有“不应期”的欲望。



人类的任何一种欲望都是生物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求生存」,而发展出的“情感设置”。



就像食欲是我们指示我们获取能量,保障自身的存在状况,性欲是为了引导我们繁育后代,传递基因,社交欲是为了引领我们与同类建立联结,形成群居社会来更好地确保每个成员的生存利益.....



“信息”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关键。



在远古草原和丛林中,到处充满了生机与危机,我们为了更好地获取有利于生存的资源,规避可能威胁生存的危险,必须让感官时刻保持警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持续不断地捕捉信息,及时地实现趋利避害。



所以,对信息的欲求是在「求存」动机驱使下必然的演进结果,换句话说,唯有保持对信心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存概率。



于是,“信息欲”就具备了与任何其它欲望相同的情感属性:“未被满足时的痛苦与渴望”与“满足时的快乐奖赏”。



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信息铺天盖地地涌入我们的感官,闯入我们的头脑,原本为了「求存」设置的“信息欲”神经回路天天在遭受着山呼海啸的轰炸。



而手机,正是当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



我们沉湎于手机渊源不同推送的各类信息,抖音、头条、知乎、微博、朋友圈轮番上阵时,内心好像总期待着下一条信息会更有趣、更刺激。



虽然“信息”没有“食色”带来的快感那么强烈,但与“食色欲”这些欲望比起来,“信息欲”更加的危险,因为它不存在“不应期”。



我们享用美味时,无论多么的贪食,酒足饭饱后也需要休息一阵子。



性欲也是如此,满足之后也会进入一段无欲无求的“贤者时间”,确保了我们无法长时间反复沉溺于此。



但对于信息的索取和追逐,似乎没有“不应期”。



我们可以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不间断地沦陷在搜寻获取信息,也就是刷手机之中。



关于多巴胺的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微量的、小范围的多巴胺释放,比大量的、广泛的多巴胺释放会更消耗我们的时间,占据更多的精力,甚至更容易令我们成瘾。



这是因为信息带来的瞬间快感刺激虽然不及“食色”,但是也正因为微量释放的多巴胺不容易导致痛苦情绪的反扑,不会进入到欲望的不应期。



所以这种无法刹车的贪恋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长时间吸附在它身上,令我们无法自拔。



曾有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现代人一天吸收的信息,可能比古人一辈子接收的都要多。



长久以往,便导致了“信息过载综合症”。



海量信息刺激,将我们的「信息欲」抬升到了无法想象的高度。



因此稍微离开手机,我们就会倍感无聊,甚至会产生“错失恐惧”——好像不看手机的这段时间,就会错过什么十分重要的信息。



欲望的攀升,让我们的「快乐阈值」也随之提高——越来越难以感到快乐的同时,会更容易体验到痛苦。



结果就是,明明也刷不到什么有意义的内容,已经感觉手机很无趣了,却依然无法克制继续刷下去的冲动。



而我们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会变得对痛苦更敏感:学习、工作时会很容易感到焦躁和无聊,一点小事就会让我们恐惧不安,心情持续低落......



02
“即时满足”的手机信息


我们在手机上使用的所有app,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推送,都是经过了精妙的设计的:



它们背后的程序员根据大数据统计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计算出哪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捕获我们的注意力,使出浑身解数挑逗着我们的欲望,煽动着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分心、成瘾。



因为人性的底层规定永远是贪婪且目光短浅的——在我们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绪脑与本能脑,受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压力(狩猎、采集、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被塑造,帮助我们的原始人祖先趋利避害的同时,形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特性。



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让整个世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改变——原始丛林中的生存压力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类泛滥的欲望与奢靡的需求,而大脑进化的步调却未能与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相适配。



而为了顺应我们“即时满足”的心理特性,这些手机信息的幕后推手会尽可能提供一些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因为它们像“美色”一样无需等待,无需经过思考,可以迅速撩拨起快感。



于是,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完全被这些肤浅、浮躁、低俗的内容填满了。



因此,我们终日抱着手机,狼吞虎咽的啃食着各类无用的,甚至说有害的信息,被劫持了注意力,吸干了能量,吞噬了时间,枯槁了精神,扭曲了认知,降低了精神境界和追求........



可以这么说,手机的所有设定都是“即时满足”的:


越来越流畅的操作系统,越来越方便的社交、购物方式,越来越快捷的人性化功能设计,越来越短的视频、碎片化的信息,都在让我们逐步丧失延迟满足与等待的能力,对任何“需要一个过程”的事情都没有了耐心。



长久以往,焦虑、抑郁的心境与强迫性的思考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03
“理想世界”与“现实”的落差


我们在刷手机时,所接触到的世界,是一个被信息营造出来的虚幻的「理想世界」。



在爽文、短剧、电影、动漫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仅仅观看”这样毫不费力的行为,获得成就感、优越感。



就像躺在沙发上做白日梦一样,什么行动也不需要采取,通过幻想就可以体验到“目标已经实现了”的快感。



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越是通过沉溺于”妄想”,用这种“抄捷径”的方式来追求快乐,那么我们面对现实的挑战与困难时,畏难情绪就会更强,行动力会更差。



因为一旦我们反复依赖这条便捷迅速的快乐获取路径,那么就不会再愿意走那条更慢长却更真实,虽然前期辛苦,但后期回报更加丰厚的“行动”之路。


久而久之,因为不断地拖延,“现实中的自己”越来越挫,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差,与“理想中的自己”差距越来越大。



而一切心理矛盾与冲突的本质,正是「预期」与「实际情况」的不相符。


不仅如此,理想中的完美世界还包括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


手机的信息固然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却也带来了遥不可及的参照物。


朋友圈、抖音、微博中他人经过精修的图片、旅行中的美景、节日收到的奢侈品礼物、帅气美丽的伴侣、取得的优异成绩等等,似乎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自己的糟糕处境。



特别是网红、主播经过精心策划后,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完美形象、奢华生活方式与赚取大量钱财是时的轻而易举,都会引发普通人对自己生活状态与“努力是否有意义”的质疑。



频繁接收这样的信息,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内心的落差感以及对自我和现实的不接纳。



但我们忽略了,人们都倾向于只分享自己生活中亮眼夺目的一面。


占据生活绝大多数时候的朴素、平淡,甚至不如意,是不会被拿出来展现在外人眼前的。


如果我们陷入到手机信息所构筑的陷阱中,只盯着理想中的完美世界,忘记了客观世界的运作规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就会越来越难以接受现实中本应存在的瑕疵,总想一蹴而就的取得结果,忽略了漫长过程中的努力与耐心的等待。



那么一方面我们会因为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而焦虑、恐惧,另一方面,我们会更加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想踏实付出与努力,最终被迫落入一边拖延,一边内耗的心理困境中。



04
信息茧房


各大手机app都会依据我们的使用习惯、历史浏览记录而针对每个用户推送不同的内容,于是,表面上看,我们“自由”地徜徉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之中,实质上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于是,「信息茧房」便形成了,我们“被迫”将自己的注意力桎梏在了十分狭小的信息圈之内。



这个现象对处于焦虑、抑郁心境与强迫性思考之中的朋友来说,危害是极大的。



因为我们越是对什么感到恐慌不安,就会怀着寻求确定感与安慰的动机,越是在各种软件上搜索相关的信息。



失眠的朋友天天都在刷“如何快速入、摆脱失眠焦虑”的视频与推文;孕哺期焦虑的女性最热衷的事情,就是看其它有相同经历宝妈的经验贴;疑病的朋友天天去百度搜索验证自己是否有对应的症状,或者在手机上线上问诊.......



结果有益的信息和经验并没有获取到多少,焦虑不安的情绪倒是加剧了。


因为一方面,我们越是尝试去寻求宽慰,舒缓焦虑,就会越是激活大脑之中与焦虑相关的神经链路,因此,即便偶尔有想通、顿悟、受到鼓舞的感觉,也会很快再次陷入到更深的迷茫、困惑中。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参差不齐:一些为了博取流量与关注,会为了故意贩卖焦虑传播不实的言论,一些因为习惯了在网络上怨天尤人、被声载道,怠于展开行动改变自己的病友,自己久治不愈,于是会在网络上散播诸如“焦虑、抑郁、强迫几十年好不了”的负面能量,其实都不具备任何借鉴意义,反而还会给浏览到这些信息的朋友制造惶恐不安的情绪。



任何习惯(无论好坏)养成的关键一步就是设置一个「触发开关」:即通过一个无需意志力参与的自动化环境因素,来条件反射般地启动一个习惯。



而我们越是刷,越是点进去观看,那么手机就越是会主动推送,于是便形成了焦虑的自动化“触发开关”,让我们深陷越焦虑,越想看,进而更焦虑,更想看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站在哲学的高度,在宏观上讲,当代人类精神障碍发病率的日益攀升,是「外界信息量激增」与「内在情绪震荡幅度加大」后,内外夹击所必然出现的结果。



而绝大多数有效的心理治疗、灵修的方法,都会通过隔绝信息刺激,降低信息欲的方式来帮我们重新找回心灵的宁静、情绪的平和。



例如正念中要求我们将注意力长时间聚焦于一个枯燥乏味的对象上,屏蔽其它的信息输入与大脑的胡思乱想,本质上也是在冷却这个被信息狂轰乱炸、已经热的发烫的大脑,进而达到平复心绪,清空头脑的效果。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几千年前,目光别致而深远的老子,在那个信息、物欲如此匮乏的时代,就具有先见之明地对“信息过载、物欲横流会导致人类精神错乱,痛不欲生”敲响了警钟。



所以,屏幕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焦虑、抑郁病友,也请你放下手机,远离不必要的信息,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回归原始与简单,那么你离宁静与喜悦就不会遥远了。

友情链接links

潍坊心理医生 潍坊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