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和爱人在一起若有安全感,则很容易敞开心扉并与对方产生情感的联结。而缺乏安全感时,则有一方会变得焦虑、愤怒,担心对方不爱自己,并试图掌控对方;而另一方会感到被指责,好像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因此会完全逃避对方且想保持安全距离(Johnson et al., 2018) ,这是“追-逃模式”的典型表现。
追-逃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鲍尔比(1982)认为,个体内心深植着渴望被爱与被需要的依恋需求——我们总是想要亲近我们主要的依恋对象。而一旦对方的行为没有能够满足我们的依恋需要,反而让我们感受到被抛弃或是不被爱的危险时,我们对失去依恋对象的恐惧就产生了。而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Johnson et al., 2020)。当个体在一段关系中的依恋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内心深处容易出现伤心、害怕、委屈等反映脆弱的情绪。但个体通常不容易觉察且倾向于隐藏内心深处的情绪,而是会将这种脆弱的情绪通过愤怒或是冷漠的方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