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潍坊新月心理咨询中心官网!
咨询范围

  情绪、心结、职场类: 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自卑、自残、紧张、疑病症、脸红恐惧、余光恐惧、心脏病恐惧、艾滋病恐惧、考试紧张、失眠、神经衰弱、职场压力、工作怠倦、情绪低落、厌食暴食、老年心理、性心理等

  婚恋、情感、家庭、亲子类:婚姻危机、婚外情、出轨、夫妻关系、离婚、失恋、单亲家庭问题、婆媳关系、男人心理、女人心理、孩子学习、考试、性格、早恋、网瘾、厌学等

信息展示/Info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展示
吴九咸: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必须接受几个实相。
文章来源:新月心理咨询  击数:1418  文章更新时间:2011/10/20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必须接受几个实相。
    **个,我们必须在这个地球想办法活下去,而且注定无路可逃。
    第二个,我们必须和他人或整个社会建立关系。
    第三个,我们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和异性建立起亲密关系。
    从这三个实相来看,每个可以顺利活下来的人,除了吃饱,有地方住,生命不受威胁外,必然还要跟其他人或整个群体,建立起各种关系。
    当一个人和他人及社会有了关系,他的身上,自然连结着我们看不见的“生命线”。
活在这红尘间,除非你已是个彻底觉悟者,否则,不要违反实相法则,不要唯己独尊,除了用观照来消除脑中的孤寂妄想,你的另一个功课,就是要对别人产生兴趣,想办法和他人合作,为他人付出奉献,主动关心他人,你的“生命线”才会开始滋长。
你活在这个地球,活在都市和人群中,是个不容自欺的事实。除非你下定决心,到深山修行或隐居,否则,你注定无路可逃。
    当你看清了这个事实,你就会看清另一个事实,那就是:那个属于你个人的主观意义,那个偏离现实和人群的意义,对于现实世界和整个社会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很多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都看不见这个实相。
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或觉醒过程中,内心有坑洞或创伤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谁给你创伤,或者什么事件让你内心有了坑洞,而在你如何处理这些伤口或不安。
    当你没有觉知,或从来不往内心观照,你就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许多空虚和寂寞,都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创伤和坑洞。
    你更不会洞察到,当你决定如何面对创伤和寂寞时,你的决定,就塑造了你的人生意义,以及活下去的理由。
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人生的意义。
    人生是你自己的,你有权决定如何设定它的意义。
    只是,如果你的人生意义,和女教主的“礼拜天”一样,无法和现实世界兼容,那么,这样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
老实说,人生的竞赛场上,个体的外在或内在缺陷,确实会影响一个人和他自己的关系,以及他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关系。
因此,寂寞是,当你没有勇气面对自己、接受自己、认清自己要什么,不能看清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时,一种从内心深处浮上来的气流所形成的不安和迷惘的暴风雨。
那些会被寂寞吞噬或逼到疯掉的人,他的寂寞,和他是否拿好牌和坏牌,都没关系。
    因此,问题不在牌本身,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对应这个世界?如何去打手上的牌?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清楚,自己要什么?
 你的一生,如果彻底断绝或逃避爱情这个课题,对于自我和灵性的成长来看,是相当愚蠢的事。
    同样的,对于情欲和寂寞,也抱持不屑或否定态度的人,即使拿到了博士学位,即使念了几万卷经书,即使透过严格训练和苦修,可以到达天堂、涅盘或九天玄界,也永远无法体会,身为人独有的七情六欲,是多么的美好和不可思议。
    说来讽刺,很多人可以到达各种境界,却从没有到过一个生命中**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自己内在的核心。
    从实相来看,寂寞和爱情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外相和名词不同,而它们的共同来源,是原始本能的情欲。
    这三个生命中**重要的功课,如果你没有搞懂或完成,就跟着肉体分解而消失在红尘中,那么,在你离世的**后一刹那,你仍会用无情、无爱、否定欲的眼光,来定义这个世界。
    当一个人认为世界的情、爱和欲,是没有价值,甚至是必须厌离的毒药时,他就等于戴了黑色墨镜,来看缤纷多彩的红尘万象。
    很多人都用修行的名义,来污名化情、爱、欲,为他们贴上了很多头脑制造出来的卷标。
    只是,不同修行系统的人,各自贴上不同的品牌标签。
    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自由。
    然而,我的许多修行好友,却始终无法平息内在的情、爱、欲,被长期压抑后的惊人反扑力量,甚至被寂寞彻底吞噬,而走火入魔。
    事实上,真正的修行,是要去面对你所害怕或罣碍的一切,或者是那些让你有强烈快感的瘾症,或是那些让你被伤得体无完肤的事件。
    如果你懂得全然进入情、爱、欲的道场,懂得觉知和观照,那么,谈一场让你刻骨铭心,或让自己遍体鳞伤的恋爱,你从中得到的体悟和智慧,将比你读破万卷经书,或念诵千万次的经文,还来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情、爱、欲的道场,你不是用头脑或概念在修行,而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用亲身的体验,用全身细胞来体悟人生的真义。
    如果你不是修行者,没有修行者那种来自头脑的,禁情禁欲的枷锁,那么,你更应该全然地投入,去修情、爱、欲的生命学分,你才会醒悟,自己为何会以这样的意识、肉身、姿态和气质,来和许多女人或男人相遇、相恋、相知或互相伤害?
    甚至,你会全然醒悟,为何自己会有如此深刻和莫名的寂寞,在寒灯孤夜中、在跨年的拥挤人潮中,甚至在情人的怀里和热吻中,仍会有像鬼魅般的寂寞,站在窗外,躲在镜子里,默默慢慢地啃蚀你的心。
    如果因缘俱足,你就会看见,你的寂寞,只是你的内在许多因缘,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没有开锁密码、也没有钥匙的锁,一个来自头脑妄想的锁。
    这本书,不是要分析情、爱、欲和寂寞是什么,更不是鼓励大家纵欲滥情或尽情玩弄爱的游戏,而是要提醒你,应该静心去观照它们,和它们相处,看穿它们的诡计,看见它们的真面目。
    然后,你就能在其中,获得让你“全然清醒”的入场券,清醒地再次进入情、爱、欲的道场,而不是厌离它们。
    如此,在不停地体验情、爱、欲的课程中,你才能发现自己的真面目,自己千百年来都不曾被揭开的秘密,无我无碍地活着,观心,或不观心,都能自在。
    当你还有能力,去感应到和某个人有说不出的情缘或悸动时,不管你选择是否化为行动,去投入这场因缘体验,你都应该认真、感恩地去对待,你当下拥有的一切因缘。
    因为,这是我们来这个世间的目的,和**高的意义。
    这个意义,是你自己独有的,百千万劫都难得一见。
九箴九思
    有些内在本能的东西,是不容许我们用压抑的方式去替代疏通。皮球向下拍得愈用力,总是向上弹得愈高,若是一味的压抑真能解决问题,那我们就不会在新闻事件中一而再的看到性侵惨案。

不管是暴饮暴食、酗酒、赌博或沉溺于情色的性爱上瘾症,都是把七情六欲拿来当快感产生器,或拿来催生麻醉或迷幻药,好让自己在无边无际的快感中,忘掉寂寞的苦或不安。
    原来的七情六欲,是维持身心平衡的自然机制,总是先成了寂寞的牺牲品。
    第二顺位,才是伤害到家人、朋友或事业伙伴。
    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
    本来,当你吃饱了,你自然就不会想再吃东西,尽管眼前是山珍海味,你也是毫无食欲和冲动。
    本来,爱情和性爱,都是自然的需求,有了爱人,在因缘俱足时做了爱,之后是全然的满足和幸福,再也无所求。
    然而,当你没有觉知,下意识地趋向滥用情欲,来麻醉自己,逃避寂寞的折磨时,你就会不停地吃美食、喝酒,吃到恶心时去厕所吐,吐完再吃再喝。
    同样的,你也会不停地寻找猎物,沉溺于重新谈恋爱,或者是不停地和不同的人,享受性爱的欢愉,即使床头金尽、体虚精竭、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
    这一切的傻事,都只是为了重复刺激大脑的快感区,让快感不停地、大量地淹没寂寞空虚的苦楚。
    不幸的是,寂寞这种妖怪,是靠着快感来生存和壮大的。

你喂了愈多的快感,它的驱力和胃口就愈强,就和吸毒一样,雪球滚到**后,就会让你完全失去理智,或失去人性,把自己推入一百八十层的无间地狱。
某些人为了麻痹自己,来逃避寂寞,却害其他人都无法享受人性的自然需求。尤其,对于很多学佛或修行的人来说,更是把七情六欲当成洪水猛兽,反而让自己的人性,无法自然地发展和运作,又陷入另一种妄执之中。
    如果你想从寂寞空虚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出来,重获自由和自然的本性,当你勇敢面对寂寞时,你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行为,是否也是滥用或压榨七情六欲,来当麻醉剂或迷幻药?
    如果是,再苦也要戒掉这种愚蠢又危险的瘾,你才有得救的可能。
 当寂寞来袭,人们总是习惯的,向外抓取或追求某些东西,来对抗或逃避寂寞。
    例如,让自己变得很忙碌,刻意制造很多欢乐的节目或寻求刺激,或者安排很多课程或行程,假装生活很充实。
    然而,即使不是觉者,也都知道这些外在的感官刺激或事物,都只是药力短暂的麻醉药或安慰剂,等药效过了,寂寞还是如影随行的躲在内心作祟。
    是啊!寂寞的人,不应该如此自欺欺人地对抗寂寞,但如不这样做,又应该怎么做呢?很多读者都来信这样问。
    答案是,勇敢清醒地,超越寂寞吧!
    如何超越寂寞?
    很简单,**步就是,勇敢面对你的寂寞。
    当你勇敢地静下心来,往内去观照那个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寂寞时,你会发现很多关于寂寞的秘密,以及你过去没洞察的实相。
以我个人的观照经验来说,当我向内去“看”寂寞或空虚,我发现寂寞的源头有两个,分别形成不同的寂寞。
    **个是“外缘寂寞”。
    简单地说,就是当你的外缘欠缺或消失时,你内心会感到的不快感。
    例如,丢了工作、失去亲情或爱情、失去健康,或者脸上失去了青春的魅力、皱纹多了几条、脸颊开始下垮……
    这些外在条件的变化或不同,造成结果是和你内心期待的不一样时,你的恐惧和不安,就会透过妄想的加工,变成寂寞。
    老实说,当你失业、失去亲情或爱情、失去健康或青春,这些因缘的变化和事件,都是帮助你看清“实相”的好老师,那个来自你内心的寂寞恐惧,也是帮助你勇敢面对“无常”的驱力。
    活在迷梦中的人,总看不清万物是因缘聚合的结果,因缘俱足时觉得一切是理所当然,等到因缘不俱足时,却无法接受这个现象,所以内心无法自在平静。
事实上,外缘寂寞对很多人来说,是好的。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具备积极及正面的人生观。
    外缘寂寞很折磨人,但至少是有目标的挑战,只要你能够勇敢面对自己因缘及条件上的不足,失恋了,再次找寻新的有缘人;没了工作或朋友,透过自我反省,修正心态和言行上的瑕疵,再往下走,就会有柳暗花明的全新际遇。
    只是,一般人总不懂得外缘寂寞是对你有帮助的驱力,反而选择逃避,**后转移成自我封闭或消极离世的人生模式。
人活着,本来就是要来克服各种难关和挑战的。
    尤其那些**容易受到外缘寂寞的人,都是年轻人,如果凡事都要用戒律或框架,来阻绝他们体验寂寞和快意的机会,要他们压抑寻求情爱和快乐的本性,这才是真的荒谬至极。
    因此,切记,寂寞苦楚是你的,想办法增加或修正自己的外缘,而体验到的那种喜悦和快意,也是你自己的,千万不要为别人而活。
    只是,如果你在这些过程中,没有保持觉知,没有去看透那些藉由外缘所聚合的人生游戏,只是人生的许多阶段之一,而对外缘愈来愈渴求,忽视内在的成长,甚至对外缘的追求上了瘾,那么,你的外缘寂寞,在你不知不觉中,就会内化成我下一个要告诉你的“内在寂寞”。
 第二种寂寞,是“内因寂寞”。
    当你的外缘寂寞没有处理好,或在童年或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造成的内在坑洞,如果没有觉知观照的处理,都会转移成内因寂寞。
    这种内因寂寞,比外缘寂寞可怕的地方是,它没有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因缘缺乏或不足,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坑洞或钉子,所长期内化出来的莫名恐惧和不安。
    当你找不到消除内因寂寞的药方,就会对很多东西上瘾,或沉溺于某些东西,像是酒精、大麻、性、赌博、不停地谈恋爱……
    如果你能静心观照到自己内心深处,你会洞见,根本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你上瘾,而且你也不是那么喜欢那些东西,你只是想藉由这些东西,对大脑产生快感,去逃避自己内心更害怕的、更不想面对的实相和问题。
    要消除内因寂寞,**的方法,是让自己保持觉知,往内心去找寻那个让自己一直想逃避的某个源头,某个内因。
当你没有保持觉知,当你极度空虚寂寞,你就会饥不择食,看不清爱情和爱人的真面目。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去爱,痛苦;不爱,也痛苦。
 因为,你如果选择继续去爱上一个人,往往就会因为爱不对人,或者因自欺欺人,而爱上不该爱的人。
    如果,你选择从此不爱,逃离且断绝所有因缘,你也会陷入自己的坑洞恐惧中,像是活在深井中的贞子一样,永不见天日。
    当你没有超越寂寞,爱或不爱,注定都会寂寞。
    当你没有觉知地陷入寂寞,你就会分不清,到底是真的爱上他,或是只想摆脱寂寞的纠缠,而爱上这种终于可以解脱得救的快感。
    当你极度空虚寂寞,你所看见或感受到的,都只是大脑加料的幻象,并非实相,花前月下的诺言和感动,也都只是头脑妄想的产物。
    内因寂寞,是一种精神病,如果两个人的结合,是出于不甘寂寞,这就注定了两个精神病患会互相折磨。
    在内因寂寞中,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饥渴者,别指望有人真的了解你的心情。除非你可以先解除内心的寂寞,否则你无法进入全然的爱。
    事实上,内因寂寞也不是病毒或恶魔,它只是一个闹钟。
    面对内因寂寞,觉者在超越它后,不会丢弃它或否定它,反而会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和它和平共处,运用它的驱力,来帮助别人或模拟他人受寂寞折磨时的状态。
    觉者,不受寂寞干扰,因为觉者已经把它的本质,看得一清二楚,看透这都是大脑的妄知妄觉,这种来自无明的寂寞驱力,自然就会瓦解,消失无踪。
    我们拥有这个肉身界面,来到这人世,会有寂寞苦楚,是必然的,这是很珍贵难得的体验。
    然而,人生**重要的功课之一就是:不论你经历各种境遇,你都能回归内心的平静。
    面对苦乐喜悲应如此,面对寂寞空虚,也是如此。
实相是没有东西能让你上瘾,人们之所以习惯做某事与发展出某些行为是有真正原因的。
    你是否准备好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找出真正的驱力源头?

寂寞,是没有钥匙的锁
    如果让全世界的人都爱你,就能赶走寂寞,那么,就不会有亿万富翁、成功企业家,或明星、歌星自杀了。
    我有个朋友,说他每次太阳一下山,就开始感到莫名的空虚寂寞,严重的时候,甚至觉得全身燥热难耐,整个人陷入一种无尽的恐慌中,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忘了他的存在,都遗弃了他。
    他说,他很羡慕那些名利双收的明星或名人,可以夜夜笙歌,到夜店狂欢,到处参加派对,认识很多人,从不知什么叫寂寞。
    我说,那只是你头脑的妄想。
    人世间**空虚寂寞的地方,就在那些夜店和派对里面。
    他听不进去,后来仍找了一堆朋友,每天晚上泡在夜店里寻欢,他说,他再也不怕太阳下山,只要能去夜店狂欢,那种莫名的空虚寂寞,自然就不会出现。
    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听说他得了忧郁症,自杀了好几次。
    他终于深刻体验到,那种用人群、酒精和狂欢,来麻痹寂寞的作法,往往让他在狂欢结束后,更加寂寞空虚,甚至感觉整个灵魂被掏空了,那种像行尸走肉的痛苦,让他不敢多活一秒钟。
    曾有读者来问我,他说为何自己就算身处人群中,有好友相伴、有情人厮守,内心还是觉得孤单寂寞?
    难道,人们辛辛苦苦才挣得的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满,用尽心血才能坐拥财富,让事业成功,都无法赶走内心的空虚寂寞?
    事实上,文明世界里的寂寞,是我们的大脑集体创造出来的传染病。
    寂寞,本就不存在于我们的原始意识平台,当人们有了妄想,无法达成或超越的妄想,而没有觉知时,即使你拥有全世界,也逃不了寂寞的折磨。

许多明星、政治人物或企业家,即使粉丝满天下,社会地位崇高,或者正达事业颠峰时,却都莫名其妙地跑去自杀。
    当大家都说他们是得了忧郁症时,恐怕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都是内因性的寂寞在作祟。
    内因性的寂寞,如果没有找出源头,朋友再多,地位再高,名气再大,也永远只是扬汤止沸,无法究竟地超越内心的孤寂。
    因为,他们的孤寂,有一部分是来自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一种孤立和无助。
    尤其,他们如何认知自己,和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往往是有差距的。
    例如,某企业家因案涉入司法,他自认是正直且有担当的企业家,绝不会逃亡,但司法单位站在客观的立场,必须认定他有逃亡的可能,因此声请将他羁押,企业家急得哭了起来,喊冤地说这是人格污辱。
    例如,某明星帅气又有才华,众人一致认定他必然是情场上的赢家,享尽齐人之福,生活多采多姿。
    然而,事实是,他的情人劈腿,他碍于形象有苦说不出,当他的苦到达了极点,又要在众人面前强颜欢笑,于是他的孤寂,就吞噬了他的一切。
    当一个人无法承受,这个来自众人和自己的认知差距,他的内心就会打造出一个锁,隔绝了这个残酷的实相,但也隔绝了自己和内在心灵的连结。
    曾有个顶尖神偷说过,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锁,因为,只要有锁,就一定会有钥匙。
    然而,那个由头脑创造出来的锁,却不会有钥匙。
    人的寂寞空虚,是没有钥匙的锁,因为,锁本来就不存在,永远没有人可以找到那把钥匙。
    例如,精神病患或妄想症者,他所害怕的鬼怪只存在于脑内,你如何去帮他杀妖除魔?
    尽管你有利剑、机关枪或核子弹,仍无用武之地。
    因为,当初头脑设计这个锁时,就设定不可能有钥匙的。
    因此,对应的重点是,要去看清这个锁的本质,而不是去为它找钥匙。
精神医学专家,经常在临床上发现,当某个母亲过度溺爱孩子,而到处求医,要求医生诊治她孩子的精神病时,经过医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往往是孩子没病,而是母亲自己有精神病。
    某个女人一再离婚,每次离婚就又哭又闹地控诉前夫遗弃她。
    经过社工和她的几任丈夫访谈后,才发现,原来是这个女人对另一半太要求完美,经常提出一些男人做不到的妄想,或者怀疑丈夫对她不忠,结果丈夫累死也无法讨她欢心,只有求去一途。
    这个女人的孤寂,或被遗弃感,不是来自她的丈夫或男人,而是来自她的头脑里的妄想,或是那个永远无法被开启的锁。
    勇敢,清醒地,静心往内观照吧!
    你会发现,一个人是否会寂寞,不在于你做什么,或是你遇到什么人,或是有多少人爱你,而在于你如何认知你所做的事,或是如何诠释你和他人的关系。
    同样是盖一栋房子,当建筑工人的心态,只是为了一份工资,或只是交差了事,当他在做这件事,以及做完这件事时,都会感到空虚。
    如果他的认知是,要盖一个家给心爱的人,或是盖一间学校给家贫的儿童,他砌的每块砖,必然都充满爱和喜悦,当他盖好了这栋房子,也不会感到空虚孤寂,因为,他在这过程中,创造了无限的意义。
    依此类推,老师教书、警察执勤、做食品饮料的公司、替人看病的医生、打击犯罪的检察官和法官,甚至是以百姓为刍狗的政治人物和官员,如果都能有觉知,都能向内观照,自己存在以及做任何事的意义为何,就不会因为空虚不安,而心生妄念,误入歧途。
    当大家集体觉醒,就能集体改写寂寞,这个由我们大脑集体创造出来的传染病程序。
    这时,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爱你,即使你不是亿万富翁、成功企业家,或明星、歌星,你仍然会活得自在无惧。
    九箴九思
    心理学的研究中,“寂寞”是一项新兴的领域。学者强调人类天生对亲密的需求、强调人们对社会关系的知觉和评价的认知过程增强……不管人们如何去定义寂寞,耐人寻味的是,寂寞只是我们的大脑集体创造出来的传染病。当人们有了妄想,无法达成或超越,却没有觉知时,即使你拥有全世界,也逃不了寂寞的折磨。很微妙吧!
11没有谁一定要喜欢你
    我朋友的妹妹,因为从小被父母过度管教打骂,让她在内心造成很大的阴影,长大后在两性与人际关系的发展上,一直没办法很顺利。听说,她也交了好几个男朋友,每当感情进展到论及婚嫁时,就因为内在的阴影或坑洞,让她无法真正地信任对方,而选择逃离亲密关系,或深层的承诺和信任。
    此外,她和人相处时,也会因没有自信或莫名不安,而过度冷漠,让人觉得她难以亲近,不好相处。而且,她的外表并不出色,工作方面,也因为她的人际关系上的障碍,而到处碰壁。
    很不幸的,她的没有觉知,以及不懂得向内观照,去找到那个来自童年期的不安和孤寂,让她选择自我封闭,结果是被社会遗弃在某个角落,影响了她该有的人生发展。
    很多人的自闭和孤寂,很显然的,都是来自童年时的阴影和创伤。
    只是,这个创伤或阴影,并非都是来自被过度管教或凌虐,也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被过度宠爱和保护。
    然而,不管是被遗弃凌虐的自卑者,或者是骄纵成性的认知障碍者,同样的,都会渴望全天下的人,要无条件地喜欢他,或包容他。
    从小被宠坏的人,总要求别人的无条件奉献和关爱,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小就被遗弃或忽视,或是被凌虐伤害的人,总认为,当他付出牺牲奉献或相当代价,对方就一定要一辈子感恩或喜欢他,不管他是杀人放火或贪污舞弊,都必须要挺他到底。
    因此,像是受他疼爱的孩子,被他提拔的晚辈,受他两肋插刀协助的好友……这些曾接受他恩惠的人,当他们不是百分百认同或支持他,他就会抓狂或崩溃。这时,那种内心涌起的怆然孤寂,是让人无法招架的。这种孤寂,可说是被背叛,或被出卖的寂寞。
    前面说过,当一个人会有这种反应和感受,必然是因为他内在的阴影或坑洞在作祟,让他无法真正地相信任何人。因此,他会选择逃离亲密关系,或者先付出一些代价,来让人觉得亏欠他。表面上,这种人很懂得为人付出,事实上,他们很难和他人建立起深层的承诺,和彼此的真诚信任。

另外一种状况,就是常见的外表不出色或生理有缺陷的人,由于自卑,也会先付出,再要求人家给他保障,否则,他就选择自闭,或用冷漠的姿态,来对应这个世界的所有人。
    从实相来看,在我们的社会里,外表与资源的优劣多寡,和一个人的自信,以及和他人建立深层连结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然而,大家都忽视的,是内在有缺陷或伤口的那些人,他们或许外表没有问题,外在行为似乎也很正常,但内在却隐埋着许多未爆弹。
    无法接受所有人,或是某些人不能无条件地喜欢他,就是其中一个威力**强的隐性炸弹。
    某个官员因贪污被判刑,他的妻儿都选择唾弃他,留下他入监而避居国外,从头到尾都没去探视他,更不关心他的死活。
    然而,他却认为,他的贪污,都是为了家人,让妻子买名牌和衣服,让孩子们可以到国外留学,连他们的机票,都是他冒着生命赚来的血汗钱,他无法接受妻儿对他的绝情,结果,在监狱里上吊自杀。
    从临床的个案来看,许多出身卑微或贫穷的男人,一旦恋情受到阻碍,或者情人想和他分手,他就会完全崩溃,甚至愤而杀了情人全家。
    他的情绪来源是,他一直被看不起,被遗弃,而且,不管他付出多少,就是不受人肯定,可能是对方,可能是对方的家人或亲友,反正不管他怎么做,都是要被遗弃,不如和他们同归于尽。
    这种可怕的,失去人性的愤怒和恐惧,都是来自内心,相当深且痛的孤寂。这种孤寂是来自极端偏差的错误认知。
    而这个错误认知,则来自童年或青少年被伤害或宠溺时,所造成的坑洞和阴影,当他长大而没有保持觉知,让这个偏差的孤寂在内心发酵时,悲剧往往因此产生。
    好几年前,曾有个富家子弟追求一位少女,被少女一再拒绝,他竟然因此失去理智杀害了少女;据说,某个很受欢迎的艺人,得了一种“不红恐慌症”,只要他的人气下降,或电视演出时收视率下降,他就开始恐惧不安,像是坠入十八层地狱,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而昏死过去……这些,都是被宠溺或是太贪执于他人付出的一种孤寂,这是一种病,一种恐慌症。**的解脱之道,就是保持觉知,往内观照这种病的真面目,是来自认知偏差的妄想。
    当你看见那个实相,你就能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世上,没有谁一定要喜欢你。
    九箴九思
    曾几何时,坊间开始流行一种“公主症候群”病症,好发族群以三十岁以下为主,其中高达八成为在学学生,又以大学生为好发对象,有八成是女性。仔细想想你我周遭还真不乏这类人物  自认应该受到公主般的待遇;自幼被少女漫画、言情小说等重度污染而导致脑残;没有人生目标,因为自己的人生是由男性负责,所以只要挑到好男人就等于有好人生……

12爱情不是选择题,而是申论题
    K女士,因丈夫外遇而选择结束婚姻。
    离婚后,她对整个事件充满了恨意与不甘心。
    当初她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要嫁给这个男人,结婚后,她一直把经营幸福家庭当做人生的目标,也尽可能扮演好妻子、母亲、媳妇的角色。
    但是当这个人生目标,因第三者顿时幻灭,她除了陷入恐慌,还要面对娘家的不谅解,同时也无法想象日后要面临的苦难。
    其中,**大的苦难是,即使已经过了好几年,她仍无法原谅对方带给她的伤害。
    更令她怨恨的,是她的前公公,还宿命论的希望她能够接受前夫的所作所为,因为这是上辈子她欠对方的。
    这种说法令她更加受伤,每当午夜梦回,她内心的寂寞和煎熬,更令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难道,她当初选择嫁给这个男人,是错的?当男人外遇,她又选择离婚,也是一错再错?
    每个人的一生,多少都要被某些人或东西拖累或影响,有些是健康,有些是婚姻,有些是亲情,这些都是人生的功课。
    千万别以为你来这世间,只是为了享乐或平安顺利地过一生。
    活着,就要勇敢去接受各种变量,没有人知道老天会发什么牌,也没有人可以请老天不要发牌。
    不管老天发的牌,是否符合你的期待,你都没有必要陷入无可奈何的“选择题框架”,总以为不管自己怎么做选择,下场都是苦或伤悲,或者,当自己面对问题,也只能做选择,没有其他路可走。
    例如,K女士似乎无可奈何地选择了离婚,但她内心又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结果就是永远都无法跳脱怨恨,无法开展更好的人生,永远在恶性循环中受折磨。
    如果她能有觉知,能跳出“选择题框架”,改用“申论题模式”,来检视反省,甚至重新认知她的人生中,所做的每个选择,那么,嫁给外遇的男人,不见得是完全的错,其中必有因缘和收获,选择离婚也不见得是挫败,它的意义和价值,完全取决于你如何认知,和如何诠释及申论。

只是,人们往往都看不见,那些潜藏在个性里的“选择题框架”,这是个盲点,这个盲点,经常造就了同样的戏码,在生命舞台上一再重演。
    例如,情感上总是遇人不淑,总是偏爱某种类型的加害者。
    例如,人际关系上的发展,总是走入同一个绝境,总是在财务或价值观上,和人反目成仇或渐行渐远。
    或者,很多人都有习性病,有结石的人,日后就会一再出现结石而去动手术。有胃溃疡的人,迟早又要因同样的病,被推进急诊室。爱喝酒的人,永远在肝胆方面有问题。
    当一个人内心有了什么样的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性和业力轨迹。
    尤其是女性在爱情和婚姻的功课上,往往看不见自己的内在框架,是如何扼杀或折磨自己的因缘。
    H小姐,年轻漂亮,正值花样年华,她自认为有品味和学识,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至少她不会屈就自己,去爱上没有才华或品味的普通男人,或是那种不起眼的,在这地球上可有可无的凡夫。
    加上她从小被父母植入要嫁入豪门的信念,所以在出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就去美国念书。
    她深信,只有到美国,才能认识上流社会的真命天子。
    很不幸的,她的心愿真的实现了。
    她在美国认识了企业家的第三代,进而和对方相恋。然而,因为双方的背景相差悬殊,她不自觉地处处牵就对方,自己内在并不快乐,只是她不能自觉,也不接受这个事实。
    过了几年,当她身边的姐妹淘都步入了礼堂,她也开始感受到必须结婚的压力时,第三代小开却挑明他不想要结婚。
    她决定从他的家人下手。谁知道,小开的家人也不认同她,甚至有意无意暗示她,门不当户不对,强求高攀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她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后得了忧郁症,她开始疑神疑鬼,非常不信任别人,更不信任她和小开的这段关系,但眼前的一切,又是她从小苦心追求而得来的,她表面风光,但内心非常孤单痛苦。

难道,她当初选择要嫁入豪门,选择爱上这个小开,都是错的?难道,她们家不是大户人家,也是她的错?
    同样的道理,爱情不是狭隘的选择题,而是全凭个人主观认知的申论题,爱情是如此,亲情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只要你没有觉知,没有洞见自己的认知是错的,你永远无法在狭隘的框架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你走错路,走进深山,却期望钓到大鱼一样,是荒谬且不切实际的。
    爱与情是不一样的东西。
    真正的爱,不是男女间的恋情。
    而真正的情,是来自好感,来自相处,在互动、互相感应下,才会产生情,有了情才有可能升级到爱。
    爱是付出奉献,不求回报。而情,是建立在有条件上的互动,或互相满足彼此的需求上。
    很不幸的,很多人,都不是用“心”来和人感应,来和人谈恋爱,而是用“头脑”来设定框架和条件,来玩不合现实的妄想游戏。
    人生就像钟,有十二个功课,不停地循环着,不停地学习和体验。
    钟上的每一个数字,就代表一种功课,或许一点是家庭,二点是健康,三点是爱情……
    人生是不停循环的圆,当你某一个功课没做好,绕了一圈下来,下一次又要重做,直到你做完功课,真正体悟到功课的真义,或者功课没做完,人生旅程已走到终点。
    从这个实相来看,爱情只是人生中的某一个功课,只是,这个功课没做好,必然会影响其他的功课。
    当你**次经历爱情,无法一次就毕业,而且伤痕累累,不妨等时针绕一圈回来后,再一次去体验和学习。
    只是,当你再次面临爱情这个功课,记得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要从内在坑洞,去找出框架或错误认知的源头,找出那个让你一再犯同样错误、爱上同样情人的那个点,你才不会到死,都还无法从爱情这个功课中毕业。
    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自在。
    九箴九思
    如果把人生分为十二种功课,是否我们可以回头检视过去总是被卡在哪一个项目?试试看哪科没有过关再重新尝试,应该会很有意思。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我们还没交卷,随时都可以更改答案,不是吗?

友情链接links

潍坊心理医生 潍坊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