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潍坊新月心理咨询中心官网!
咨询范围

  情绪、心结、职场类: 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自卑、自残、紧张、疑病症、脸红恐惧、余光恐惧、心脏病恐惧、艾滋病恐惧、考试紧张、失眠、神经衰弱、职场压力、工作怠倦、情绪低落、厌食暴食、老年心理、性心理等

  婚恋、情感、家庭、亲子类:婚姻危机、婚外情、出轨、夫妻关系、离婚、失恋、单亲家庭问题、婆媳关系、男人心理、女人心理、孩子学习、考试、性格、早恋、网瘾、厌学等

信息展示/Info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展示
爱你自己本来的样子
文章来源:新月心理咨询  击数:1149  文章更新时间:2013/5/2  

 

 

爱你本来的样子(2011-11-26 23:30:20)潍坊新月心理咨询中心转载

 

 
我上次9月份来成都,女儿学校的家长戏剧小组找到我,讨论给石头爷爷(JOHANNES老师)募捐,要义演一场戏。大家讨论决定在11月初演《爱你本来的样子》。我们都喜欢陆可铎编写的这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住了五个兄弟姐妹,他们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总是紧紧地围在一起取暖。

有一天,国王知道了这五个孤儿的事,决定领养他们。他宣布,他马上就会到村子里来看他们。这五个兄弟姐妹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简直兴奋得要飞了起来。潍坊新月心理

村子里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也都很兴奋。他们纷纷到孤儿们的家,告诉他们要做哪些准备。“你们当中谁给国王准备了**好的礼物,谁就能住到王宫里去喔!”那些人不认识国王。他们只是猜想,所有国王都一样,喜欢能给他好印象的人。

孩子们听了这些话之后,就开始准备要送给国王的礼物。他们都很努力,想得到国王的赞赏。

其中,一个孩子懂得雕刻,他决定送国王一件美丽的木雕作品,他用刀子在软榆木上削啊削,麻雀的眼睛或是马的鼻子马上成形,小小的木头也顿时好像有了生命。

第二孩子会画画儿,决定送国王一幅天堂的画,好让国王挂在城堡里。

第三孩子想以**美的歌声送给国王,她不停地练习唱歌,村里的人每次经过,都会停在窗边,欣赏她那美妙、悠扬的歌声。

第四个孩子想要让国王见识他的聪明,于是每天读书读到深夜。地理、数学、化学,他样样都念。他的求知欲强,学问很渊博。相信任何国王都会对他的丰富知识赞赏有加。

但是,**小的妹妹不知道送国王什么。她不会雕刻、不会画画儿,她开口唱歌,声音粗哑难听,而且她也不太会念书。她只是一个小马僮。每天,她都站在城门口,看着经过的人群。只要有机会帮这些人照顾马儿,或帮助他们喂牲畜,她就可以赚一些钱,买食物给哥哥姐姐们。小女孩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国王。

她**的优点就是她的心,因为她很善良。她叫得出每一个乞丐的名字。她喂狗儿吃东西。她接待每个过路的旅人,也亲切地和陌生人打招呼。她会问他们:“旅行顺利吗?”“告诉我你在旅行中学到什么,好吗?”“你喜欢你的新工作吗?”……

因为她心胸宽阔,所以对人充满关心与好奇,满脑子问题。不论是贫穷的乞丐或有钱的商人,对她来说都一样。但是,小女孩还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她很担心国王不喜欢她。她记得村里的人对他们的交代,所以她下定决心要送一样东西给国王。

她抓起一把小刀,走到会雕刻的哥哥身边。“你可以教我怎么雕刻吗?”她问。“对不起,”哥哥头抬也不抬地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没时间陪你。你知道的,国王就要来了。”

小女孩放下小刀,换了一只画笔。她拿着画笔去找会画画的姐姐。姐姐正在小山坡上画着夕阳。

“你画得好漂亮喔!”善良的小女孩说。“我知道。”姐姐回答。“你可不可以让我跟你学画?”“现在不行。”姐姐头抬也不抬地说,“你知道的,国王就要来了。”

小女孩想起另一个很会唱歌的姐姐。“这个姐姐一定会帮我的。”她想。

她找到那个姐姐时,姐姐身边围着好多人,大家都在听她唱歌。“姐姐,姐姐,”小女孩大喊,“我来听你唱歌,我想跟你学学。”但是,这个姐姐并没听到。大家的鼓掌声音太大了。

小女孩心里好沮丧,她转身,低着头走开。这时候,她想起,她还有一个很会念书的哥哥。于是她拿着一本小书,跑去找他。

小女孩跟哥哥说:“我没有东西可以送给国王,你可不可以教我怎么念书,好让国王看看我有多聪明?”爱念书的哥哥没有说话。他正在沉思。于是,小女孩又开口说;“哥哥,你可不可以帮帮我?我什么都不会……”

“走开!”哥哥大喊一声,打断了小女孩的话。他头抬也没抬,两眼仍盯着书本。“国王就要来了,你没看到我正在准备吗?别打扰我!”

小女孩难过地离开了。她没有东西可以送给国王。她回大城门边,继续她照顾过路人和牲畜的工作。

几天后,一位穿着商人衣服的先生来到这个小镇。

“你能帮我喂喂我的驴子吗?”这位先生问小女孩。

小女孩听到声音,马上站起来。她忍不住要盯着这位远道来的先生。阳光下,他古铜色的脸颊发出亮光,深邃的眼睛格外清澈。他脸上挂着的笑容让小女孩觉得好温暖。

“可以啊。”小女孩赶紧回答。她把驴子牵到饮水槽边。“交给我吧。等您回来时,它不仅吃饱了,毛也梳理得很整洁。”小女孩一面喂驴子喝水,一面问这位先生:“请问,您会在镇子上待一阵子吗?”

“会的。我来找人。”

“你大老远来,会累吗?”

“会啊。”

“那您要不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小女孩指着墙边的长椅说。这位先生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他靠着墙,闭上眼睛,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那位先生醒了。他睁开眼睛,发现小女孩就坐在他的脚边,盯着他看。小女孩觉得很不好意思,她马上转过头去。

“你坐在那儿很久了吗?”

“嗯。”

“你在看什么?”

“没什么。只是您看起来就是个大好人,所以我很想坐在您的旁边。”

那位先生开心地笑了。他摸摸自己的胡子,说:“你是个聪明的小孩儿。等我回来后,我会再来看你的。”

才没过多久,那位先生真的回来了。

“您找到要找的人了吗?”小女孩问。

“找到了。但是他们都很忙。”

“怎么说呢?”

“我**个找到的人是个木匠,他急着要完成一件作品,他要我明天再去。第二个是画家,我看到她坐在山坡上,山脚下的人告诉我,她不想被人打扰。第三个是音乐家,我跟一群人坐在一起,听她表演。我说我想跟她说话时,她说她没有时间。第四个我要找的人不在,他到城里去上学了。”

小女孩晓得这位先生是谁了。她瞪大眼睛,倒吸了一口气,说:“但是您看起来不像是个国王啊。”

“我尽量让自己不像。”国王说,“因为当国王很孤单。我身边的人都不把我当普通人对待。他们希望从我身上得到一些好处,努力想要讨好我。而且他们老是对我抱怨。”

“可是,当国王不就是这样吗?”小女孩问。

“当然。”国王回答,“但是,有时候我也想跟我的人民在一起。有时候,我也想跟他们说说话,想听他们聊他们的生活,想大笑,想哭。有时候我也想当他们的父亲。”

“所以您想领养小孩儿?”

“对。因为大人都一心想要讨好我,但是小孩子不会。他们只会想跟我说话。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可是我哥哥姐姐都太忙了,不过他们想给您一个惊喜。”

“是啊,但是我会再回来的。也许改天他们会比较有空,愿意见我。”

小女孩犹豫了一会儿后,问:“先生,那我呢?我没有什么才能,但是我想做您的小孩儿。”

国王笑着说:“我的小宝贝,你已经把**好的礼物给我了。你给我你的心,你的善良,你的时间,还有你的爱。你当然可以做我的小孩儿,我就是爱你本来的样子。”

国王就带着小女孩回到了王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戏剧小组的家长们在一起阅读这个故事,分享了各自的感受和感想,每个人理解的角度和层面不同,大体上是这样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觉得象这五个孩子一样,象孤儿,缺少爱、缺少温暖,需要互相关爱和温暖。国王来领养孩子们,回王宫就是“回家”,有了家就有了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们常人很难认清事实真相,社会集体意识总是这样认为:谁的表现好、谁的成就大,谁就被喜欢和被接纳,所以,人与人就免不了相互比较、评判、竞争和交换:谁高谁低、谁优谁劣、谁胖谁瘦、谁漂亮谁丑陋、谁有钱谁贫穷、谁聪明谁愚笨、谁官大权重、谁更有本事……,一般人都会尽力争取和累积一些外在条件,以换取爱和接纳。

孩子们无疑会受到集体意识的约束和影响,会努力表现,不论是学习、技术、艺术、音乐、知识等,做出好成绩,变成集体意识认同的样子。有人认为应该鼓励孩子们学习上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至少这是他们需要体验的人生经历,没什么不好,应该是允许的。

**小的女孩儿没有那些技术和技巧,她同样会被集体意识所影响,也有担心:自己没有特别的长处、一无是处,国王会不喜欢、不接纳。她也想象哥哥姐姐一样努力学知识和技术,但没有人放下自己的目标和事情来教她,她只好放下徒然的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来状态——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宽阔的心、好奇心和平等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消除他们的疲劳,带给他人温暖和快乐,而且对待穷人、富人、熟人、生人,甚至乞丐和动物都一样。

国王也和普通人一样,需要交流、需要平等、需要真心、善良和爱,他身边的人和那四个哥哥姐姐都不能给他,因为他们本身不平等,都有目的性,忙于未来的目标,而忽视了当下的真相。他们自己还没有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还要变得“更好”,别人怎么接纳呢?

国王看到了小女孩虽然不会那些技术,她的才华和能力都比不上哥哥和姐姐,但是她呈现的是一个人本来的真、善、美,她本人就是一个**美的艺术品、**动听的歌、**好的礼物。所以,国王爱她本来的样子,就领小女孩回家了。

当然,哥哥姐姐们也还有机会被领养。国王说:“我会再回来的,也许改天他们会比较有空,愿意见我。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孤独,Jason在《相信完美》中写到:“善良的神总会派一个天使给我们,领迷路的孩子回家……”。大家**终都会找到归宿“回家”。

 

因为我要在10月中旬回北京潍坊新月心理工作一段时间,所以就没有参加这次的戏剧排演。十几天前又来成都陪读,临来之前,我在北京的家里做了一个梦,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从部队复员,要到地方单位工作,我和妻子一起去办理各种转移手续。一路上经过了废弃的油井和布满管道的工业厂房,来到了街道办事处。办事处主任(男)在我的评价表上写评语——少数栏目“好评”、多数是“差评”;一位办事员(女)终于给我办完各种手续,把全部资料包括身份证、户口本、档案、复员证、医保证、社保证、各种成果证书、奖状奖章、委任状等等装到一个手提箱里,就出来了。在厂区走了一段路,就把手提箱放在路边一个台子上休息。突然,从后面来了一辆平板三轮车,一个小伙子骑车,另一小伙子坐在车上,抓起我的手提箱就跑,我就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嗨!我的箱子!我的档案资料!”追到了大门口,门卫听到了我的喊叫,就把三轮车截住了,取回了我的箱子和所有的证书资料。妻子从后面赶来,我叫她打电话报警。

我醒了,回想这个梦:如果我追不回来手提箱,没有了那些身份证、户口本、档案、资料,没有了那些社会上承认的各种外在证明——学历、职称、职务、成就等,我还能去哪里?别人怎么知道我是谁?

“我是谁?”带着这个问题来到成都,家长戏剧小组又找我讨论,说还没有排演《爱你本来的样子》,因为家长们扮演孩子有困难,而且故事的精神不容易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所以讨论改演别的戏剧,**后决定在冬至节庆时重演《一幅壮锦》。也许将来条件成熟了,还有机会再演《爱你本来的样子》。

前天晚饭后,打开手机报,看到一则新闻令我震惊:上海一个8岁男孩小张由于作业做得不好,被妈妈责骂,孩子就跑进厨房找爸爸,一个踉跄,不慎撞上父亲手里拿的餐刀,正中心口,虽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但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对一个家庭来说,还有比这更大的意外和灾难吗?这对父母肯定是悲伤不已、追悔莫及,就连我们观众也感到深深的悲哀和痛惜。

悲哀和痛惜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害怕和慌张;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和慌张?是因为妈妈责骂他;妈妈为什么会责骂?是因为孩子作业不好;为什么作业不好就要被责骂?因为......。报道据邻居反映,经常听到这个孩子的哭声,有时候犯了错就被关到门外面。难道这对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吗?这则新闻引起我一些思考,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

世界上应该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责骂孩子是因为希望孩子学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做好作业、考好成绩,将来上好大学,有好工作、过好生活......。所以父母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我们管教你、责骂你都是因为爱你,老祖宗告诉我们“教不严,父母之过;棍棒下面出孝子”呀。所以,对孩子拳脚和棍棒相加的父母也不少见。父母恐怕孩子学不好、成为“无用之才”或“逆子”,父母也跟着丢人现眼,因此“爱”就转变成恐惧和恨铁不成钢的“恨”了,都成了“虎妈、狼爸”。人类的行为动机不是出于恐惧、就是出于爱。

我想,小张的父母就是因为恐惧孩子将来没有“社会通行证”,无法很好地生存,才会催促孩子写作业,做不好就责骂,造成全家紧张,终于酿成惨祸的。这使我想起了广东佛山车轮下的小悦悦,那不仅是一起悲惨的车祸,而是她用生命的代价警醒我们尊重生命、道德和良知,上海的小张也不仅是一个痛惜的意外,而是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什么是本质的、永恒的、**重要的,什么是外在的、可变的。从去年富士康跳楼的十几个年轻人、到不断发生的校园校车惨祸丧生的孩子们,他们都用生命的代价呼唤我们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他们给社会和活着的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痛惜,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切的反思和巨大的福祉。他们都是很有勇气和智慧的灵魂。如果我们只是依靠名家理论、集体意识和社会标准规范来管教孩子,而不是诚心地接纳、耐心地等待、细心地观察和体会,我们就不可能发现这些孩子们灵魂的目的和生命的轨迹。

父母们真正爱的是什么呢?多数父母这样认为:你是我的孩子(甚至我的财产),我爱你、供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我们大人比你们小孩子懂得多,我让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你应该这样那样......,成为那个样子我就更爱你了......。原来,父母更爱的是他们头脑里理想的孩子模样,是一个社会上普遍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的幻影,不是眼前这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孩子(的本来样子)。孩子那么弱小、没有生存能力,他们又能怎么办?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不得不按照大人们的要求去做,按照社会的“好孩子、乖孩子、孝子”标准去做,偏离了这些社会标准规范“就不是好孩子,不值得被爱和接纳”,孩子就这样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逐渐迷失了自我的本性,丧失了本来面目,这就是人类无休止的轮回。何时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超脱这种轮回呢?也许这就是人类的自然进化过程吧。

有一天,女儿的老师问我:“你是无条件地爱你的女儿吗?”我愣了一下,迟疑地回答:“我爱的......。可是,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怎么爱,所以说不上无条件的爱。”因为我自己还没有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在这个地球上,有人真正感受过无条件的爱吗?

回来以后,我安静下来又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可以肯定,我爱女儿,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我已经把很多时间、精力、心思、关注都放在这部分生命之上。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还是有条件的,还是喜爱她成为“我喜爱的样子”:吃我认为健康的食品、穿我认为合适的衣服、做我认为合适的事情。如果她不好好吃饭、不爱吃蔬菜、要吃垃圾食品、大冷天吃冰激凌,如果她冬天穿很薄的裙子、还光着脚丫,如果她要买昂贵的玩具,如果她要看电视玩,如果她贪玩儿、到点不上床睡觉,如果她娇气、爱哭,如果她不好好上学、考试成绩不佳,如果我有事做、她还要我陪伴,如果我困乏了、她还要我讲故事,如果她在别人面前说出让我难堪的话、做出让我尴尬的事情......,这些时候,我的心和爱就被莫名的情绪之雾所遮盖和污染,就不那么喜欢她和爱她了。我还分不清人和事,分不清她的人(本来的样子)和她的行为之间的区别。

昨天早晨,我和妻子还催促女儿:“快点起床!快点穿衣服!快点吃饭!快点收拾!快点上学!要不上学就迟到了!”离到校时间只剩下十几分钟了,女儿还在气定神闲地享受着早饭,我和妻子就焦虑和烦躁起来:“能不能快点,留出点空间,别让我们那么紧张?!”女儿说:“你们在说谁?在骂我吗?你们不喜欢我了吗?”我噎住了,深吸了一口气,坐下来等她吃饭。同时看到,7岁的女儿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是活在当下的、是处在身心灵比较合一的状态,不会为未来的目标担忧和驱赶。对我们成人来说,“迟到”不仅是一个行为事件,而且是“我不够好,孩子不够好”,所以很恐惧迟到,“上学不迟到”的目标远比女儿本身、女儿当下的感受更重要,因此我们就会紧张地催促孩子,把她从当下拉到未来,使她的身心灵逐渐分裂。既使我们这些年不断地学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我们也还是更爱头脑里的目标和幻像,不是爱这个生命、爱孩子本来的样子。因为我们还不了解生命本身,女儿为什么会面对“迟到”造成的后果和指责?她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体验“迟到”和“不迟到”对她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们不知道。我们恐惧和紧张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接纳自己和爱自己,只有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够好了”,我们才“够好,才值得被爱”。耶稣说“爱人如己”,只有接纳和爱自己,才能接纳和爱别人。

“我的”外在形象和标签——我的长相、我的身份、我的穿着打扮、我的家庭出身、我的学历学位、我的知识技术、我的职务职称、我的工作事业、我的成果论文、我的发明创造、我的生意客户、我的房子车子、我的银行存款、我的名望地位、我的妻儿老小、我的国家民族、我的党派团体、潍坊新月心理、我的宗教信仰、我的网站博客、我的情绪感受、我的思想观点、我的智慧才能、我的灵性道行......,“我的”一切都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忽略或者掩盖了“我”、“我是谁”、“我本来的样子”。可是,外在的一切又是那么靠不住,无常地变化着,建立在“外在、我的”之上的快乐和幸福会靠得住吗?只有找到“我的”主人——“我”才是可靠的。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培训,我头脑里已经知道:“我”是自然的杰作,“我”是伟大而神圣的,“我”是可爱的和被爱的,如JASON所说“I am the Pride”(我是荣耀的),这不是因为我有什么和会什么,而是仅仅因为“我是”本来的样子。陆可铎的系列绘本故事《你是我的孩子》、《你很特别》和《绿鼻子》等,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但是在我内心深处还是不够确定,在日常行为中还是会忘记,时常被“我的”外在所迷惑。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看来,人生就是一趟找到“我”、发现自己的旅程,如“我”所是,爱“我”本来的样子。如果“我”在,就是“自在”,我就是我,我就是爱,爱我本来的样子,也就可以爱你本来的样子。

2011-11-26潍坊新月心理
 

友情链接links

潍坊心理医生 潍坊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