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学会这个万能公式,「有效安慰」易如反掌!
写在前面: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安慰人就像面点师傅一样的朋友?



-“好难过”

-“抱抱”



-“不想活了”

-“摸摸”



-“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

-“揉揉”



谢谢安慰,现在我是一个柔软饱满的发面馒头。



面点式哄哄大法可能无功无过,但总比某些明明是在安慰却狠狠扎心了的话语要好。那些听了却让你更难过的安慰,统称为「无效安慰」。



01
你是“懂”安慰人的


当三五好友心情低落时,你是否曾给予过这些“善意”的宽慰呢?



“或许可以换位思考一下……”

“我也这样走过来的……”

“我完全能理解到你现在的情绪。”

“保持乐观,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个问题你应该这样处理……”



有些安慰真的让人只想大呼:“说得很好,下次不要再告诉我了。”



这些「无效安慰」未必是出于恶意,可能只是在表达关心和支持的时候,因为思维和话术上的不足,当然也有可能是时代和身份地位的差异,让对方感到更加困扰和苦恼,属于好心办了坏事。



那么都有哪些踩中雷区的「无效安慰」呢?



1.指责式安慰



当遇见挫折或失败时,总有人马后炮地来一句“你早就应该想到这一点”、“谁让你之前没好好准备”,一下子否认了对方情绪的合理性。



即使可能原本是想表达关心和为ta不甘的懊悔,但这种表面贬低他人实则抬高自己的发言只会让听的人白眼一翻,无语吐槽“好好好就你懂”。



2.批评式安慰



这种错误的安慰方式真的很像言情小说里的绿茶女配:“你本来就不聪明,别为难自己了。”



通过用看似客观的批评代替了情感上的接纳,否定来劝慰别人放弃or接受失败的结果只会让对方感到更加沮丧或不被理解。会被人理解为这是在阴阳怪气也毫不冤枉!



3.弱化式安慰



有些人的通用安慰语录就是“多大点事嘛”、“都会过去的”,分手、失业、生病在他们眼里通通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这种思维方式在第一时间否认了对方感受存在的合理性,就算带着善意的初衷,也只会让听者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脆弱了,从而陷入更深的悲伤。



4.转移式安慰



这种安慰还有另一个名字——比惨:“我上次失恋也很痛苦”、“哎呀我之前不也是,现在就好好的”。用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经验,否定了对方经历的独特性。



这种转移话题中心的安慰方式并不会让人获得同病相怜的被理解感,反而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本来是我来寻求安慰,怎么你倒反客为主了?!



02
有效安慰的“黄金法则”


虽然在雷区蹦迪的无效安慰法各有各的离谱,但能让受伤的灵魂如沐春风的“有效安慰”却有一套核心的原则,那就是共情。



在这个情感表达变得日益重要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于用各种方式去展示我们的情绪。但真正的安慰,不是简单地表达关心,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体验对方的情感。



共情(empathy)则是一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并能感知他们情绪的能力。意味着放下自己的主观立场,真诚地去理解对方的感受。需从他人的视角去体会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不带有任何傲慢的主观偏见。



共情需要我们用心去听,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对方的痛苦,而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



有人说,共情是善良者的天赋。



善良的人总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察觉不到的情绪活动,发自内心地想要为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善良是最高形式的想象力,因为它将我们自己的大脑与他人的经历相连接。







如果我们能平等地了解对方为什么难过,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在自己心中幻想“如果ta不这样做多好”、“ta就应该听我的”,就做到了有效安慰的第一步。当我们能够共情时,我们就能给予对方最真挚的安慰,因为共情是一种能够深入他人内心的能力。



在当今这个高压且内卷的社会,“情绪稳定”被过度鼓吹,让很多人遇见困难的第一反应就是压抑自己,否定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时候被委以“抚慰心灵”重任的你能够做到的是,告诉ta“没关系,心里堵着就是要宣泄出来”。



尊重眼泪,就是最好的理解。



尽管共情听上去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词汇,但有研究人员认为,共情的发生至少有两个组成部分:情感和认知。



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是指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如果配偶感到压力和悲伤,我们可能会像镜子一样“映出”这些情绪;如果朋友是快乐且幸福的,我们也会咧着嘴乐开怀,好像是他们的幸福能够传染。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是识别和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他人的观点和情绪。当你发现你的伴侣很生气,就可以猜到自己的笑话可能没有效果。如果你能发现朋友悲伤无助,就不会对他们的突然爆发感到格外惊讶。



共情的这两个组成部分需要大脑中不同的神经网络协作。因此,有的人可能具有较高的情感共情能力、但认知共情能力较低,反之亦然。



03
面点师傅,进化!


当面对他人的情绪困扰时,安慰他人时的共情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对方需要什么样的安慰。



就像网络上热议的“T人和F人安慰人的区别”一样,尽管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出于理解和关心,但不同性格的人可能需要的安慰方式却不尽相同。



这里所说的“T人”和“F人”是基于MBTI人格类型分类的简化说法。MBTI是一种评估个人偏好的自我报告问卷,它根据人们在思考、感受、决策和行动方面的不同偏好,将人格划分为16种类型。



其中,“T”代表思考(Thinking),倾向于逻辑和理性;“F”代表情感(Feeling),倾向于情感和感性。



在安慰他人时,感性的F人可能更需要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例如通过表达“你怎么样?”来传达同在感。而理性的T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得到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他们可能更欣赏“要怎么办?”这样的实用建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MBTI作为例子只是为了更直观地帮助大家理解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可能需要的不同安慰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和情绪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被简单地划分为几个类别。因此,在安慰他人时,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个性和情绪状态来灵活调整自己的安慰方式。



最重要的是,无论对方的性格如何,每个人都需要情绪上的安抚和支持。



如果是当面安慰对方:



我们可以说:“我在这里,随时愿意听你倾诉。”或者“别难过,没事的,我会一直陪着你的。”这些话语不仅能够传达你的关心和支持,还能用温暖而真挚的话语去触及对方的心灵。



但除了语言,肢体语言同样重要。一个轻轻的拥抱、一个安慰的拍肩,或是递上一张纸巾,都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陪伴和关怀。更重要的是,用你专注而耐心的目光注视着对方,传递出“我在这里,我在听”的信号,给予对方被理解和被重视的感觉。



当你与对方保持面对面的交流时,身体姿态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微微前倾的身体、点头示意以及保持眼神交流也会透露出“我很在意你”的支持信号,都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关注。



如果你们只能通过屏幕相连:



即使距离遥远,你依然可以用心去温暖对方。例如,为对方点一杯他/她喜欢的奶茶或一块小蛋糕,通过外卖送到他/她的手中。这样的细心之举,能够让对方在忙碌或疲惫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甜蜜和温暖。



当对方不想继续聊天或分享自己的困扰时,不必强求。你可以提议一起共享屏幕,观看一部电影或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这种陪伴感能够减轻对方的孤独感,让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







无论是面对面还是屏幕相隔,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感受和传递那份爱与关怀。当我们用真诚和善良去对待他人,我们不仅能够将别人拉出黑暗的角落,也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因为,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