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请 关 注 青 少 年 心 理 治 疗
3月11日两会正式落下帷幕。岛主在浏览两会相关新闻时,留意到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抑郁症防治措施的建议》,希望在每年的学生体检中增加抑郁症体检项目——岛主举双手赞成她的这项提议。青少年心理健康值得也必须引起更多的重视。



01
我国心理病症的呈现态势——低龄化



2022年至2023年,岛主在小红书上发起了“涅槃计划”的采访,共收到超过300份受访申请,万万没想到的是,46%的受访者是未满18岁的青少年。他们均受到不同类型的、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的困扰和折磨。“涅槃计划”采访结束后,在汇总所有数据和材料时,岛主意识到:低龄化已成为我国心理病症发展的一个明显态势。



早前,中国精神卫生组织发布了《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其中显示:我国目前患抑郁症的总人数为 9500 万;每年大约有 28 万人自杀,其中 40% 患有抑郁症。不仅如此,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因病休学在家。



《蓝皮书》仅对青少年抑郁症做了数据统计,此外还有其他类型,譬如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于青少年的心理病症未录入此次报告。若将所有病症的数据统合起来,又会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呢?



02
我国青少年心理病症的诱因
——家庭、校园、人际、学业


据《蓝皮书》统计,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庭环境是使其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63%的学生患者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冲突、家暴、缺乏关爱。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也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但除了《蓝皮书》中汇总的这亮点因素之外,岛主斗胆将此前采访中得出的另外几点可能因素也加上去:校园欺凌、人际关系、性侵犯、恋爱关系、创伤事件。其中,“校园欺凌”不单指学生之间的“同龄霸凌”问题,还包括教师对学生采取的“高位者欺凌”现象——两种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异常恶劣的影响。



此外,基于“涅槃计划”的采访数据,岛主暂且将诱发青少年心理病症的家庭因素归为这几个大类:自己同父母的关系较差(包括但不限于沟通方式不良、教养方式不适等);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较差(包括但不限于家暴、冷暴力、离婚等);家庭氛围较差(包括但不限于暴力、冲突、冷漠等);较差的家庭社会经济情况、缺乏父母的陪伴——这些家庭因素或单一地发挥影响,或多个因素混合在一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确实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03
青少年心理病症的治疗
——费用高、副作用、匹配难


谈及青少年心理病症者的治疗,有几个相关问题不得不提:



#治疗费用



不同于成年心理病症者,大部分青少年心理病症者并不具备财务自由,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自主治疗意愿和选择。正如《蓝皮书》中所显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中存在诸多痛点。“费用高”是阻挡这些年轻患者长期接受心理治疗的“拦路虎”。虽然有一半的抑郁症学生患者会通过朋友倾诉、父母沟通或其他渠道进行求助,但仍有46%的学生没有寻求任何帮助,近30%从未想过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目前市面上的青少年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咨询进行。药物治疗需要前往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心理咨询可以选择公立医院或私立诊所。若要进行长期治疗的话,一个小时几百块钱的咨询费用,再加上医药费用,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家庭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岛主在此前的采访中了解到,许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青少年病症者正是由于长期治疗耗费了大量资金而不得不遵从父母的”旨意“而暂停治疗。



#药物副作用



上面提到,药物治疗是目前国内治疗心理病症的一个主要方法,包括对青少年心理病症者的治疗。



从生物神经科学的原理上讲,通过药物去改变个体的神经递质、激素等生理机能,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机能发育阶段,此时采用侵入性治疗的方式是否合适呢???



接受岛主采访的青少年心理病症者中,73%接受了药物治疗,其中仅有一人没有出现副作用。据受访者反馈,接受物料治疗后常出现的副作用主要有:肥胖、嗜睡、失眠、厌食、幻听或幻觉、便秘或腹泻、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自残倾向加重等——这些数据与《蓝皮书》的汇总结果是一致的:”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变胖‘’恶心‘’手抖‘’便秘‘等副作用成为其高度关注的问题。“



#药物依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前两年奈飞的一部美剧,名叫《成瘾剂量》。主要讲述了药厂为了牟利,与部分医生勾结,不停加大给患者的止痛药剂量,导致患者形成药物依赖,逐渐沾上毒品。



当然,心理治疗中的药物依赖不一定达到电视剧中的极端程度,但是,心理治疗中的药物戒断反应同样是严重的,难以承受的。不少受访者告诉岛主,戒断期的生理反应比服药期产生的副作用更让他们痛苦,为了减轻痛苦,有的重新开始服药;有的找医生换药或调整剂量。尤其是部分经济条件受限的家庭,药物治疗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心理治疗学界,治疗师应该都明白:并不存在万能的治疗方法,即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全部的问题——尤其是药物治疗。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是无法治愈心理病症的,包括抑郁症,且药物治疗有着更高的复发几率。



岛主以为,药物治疗不是心理治疗中的”快餐“或”代餐“。它或许是一种急救手段、一种治疗手段,但必须考量病者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青少年患者。



#生物治疗



《蓝皮书》中并未提到物理治疗,但在岛主此前的采访中,23%的青少年病症者接受了诸如电休克、经颅磁、无抽搐电痉挛等治疗。这些生物治疗方法是通过侵入式手段,改变个体的神经、器官(例如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等手段达成治疗目的。



但是,生物治疗与上述的药物治疗一样,会对病者产生程度不一的副作用。电击式疗法会产生的常见副作用便是记忆损害。



到此,岛主忍不住想说,如若青少年病者一直接受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他们或许因为药物和电击疗法而感受到情绪的平静,却又要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的煎熬:生理的改变不仅会让他们遭受身体苦痛,更会干扰正常的青春期生理发育进程,甚至会因为身材的走样而降低自尊,遭受同龄歧视。记忆力的衰退、反应力下降对于正处于读书阶段的青少年病者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少青少年受访者因为学业的下降而不得不休学在家,岛主忍不住怀疑,他们的学业受阻是否同药物副作用有关?是否会由此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病症者接受心理咨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费用;二是心理咨询师的匹配问题。



青少年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自我人格,也不具备完全成熟理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这就导致了这部分群体在选择、面对成年咨询师时会产生矛盾的心理:既需要一位成熟的、可靠的倾听者,又本能地感受到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双重低位状态(对方是成年人,自己是未成年人;对方是治疗者,自己是患者),而此刻他们却要表露自己最私密的故事。



面对此种情况,对于咨询师的要求是额外多的,要甚于治疗成年人时的素质——不是技能,需要类似幼师和教师身上的品质:更多的温柔、更多的耐心、更敏锐的觉察力和共情力,以及更偏向人本主义的人文关怀。核心要义是要逐一破冰,卸掉青少年来访者的双重警戒状态——让来访者感受到治疗师对自己的真诚与尊重,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角度看待他;帮助青少年卸掉”患者“二字的心理负担。



#在线咨询



《蓝皮书》中展示了国内抑郁症在线问诊的现状:如70%通过心理类的微信公众号,44%通过B站、微博、小红书等新兴社交平台。



毫无疑问的是,便利的技术确实给心理病症者及心理服务提供者带来了更多样的选择:AI心理陪聊、线上心理连线、网络心理测试等。青少年病症者可以借由这些渠道免费获取心理教育资料,甚至是免费的心理咨询公益服务。但是,部分以牟利为主要目的的治疗机构、治疗师也瞄准了这部分群体。青少年尚不成熟的社会能力,加之本身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极容易羊入虎口。失财是小事,可怕的是雪上加霜。



如此情况下,除了提醒青少年病症者要学会筛选正规的、合适的治疗师外,只能呼吁社会及法制的规范了。



#其他特殊治疗手段



除了以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外,有一位采访者曾接受过军事化管理类的治疗手段,同早年新闻中提到的”豫章书院“非常相似。打着”心理疗愈“的旗号,实行非人的管教手段,不但于治疗无益,反而有害。



04
作为青少年心理病症者,
如何实现心理疗愈?


· 谨慎服药



当出现心理病症情况后,第一反应是去精神科诊断,是OK的。只是当医生开药时,可以适当地缓一缓,综合自身情况(病情严重程度、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否已承受由此产生的副作用症状;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是否有其他非侵入式疗愈方式可先行采用;如服用药物,有无具体的治疗方案和计划)。如果采取了其他非侵入式疗愈方式后,情况依旧严重后,再考虑药物治疗也不迟。



· 谨慎采用生物治疗



理由同上。



· 以非侵入式疗愈方案为主



包括但不限于艺术疗愈(不只是报班,而是借由此法成为自己的疗愈师)、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咨询(如有条件,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除了以上常见的疗愈方式之外,现今出现了更多的非侵入式心理疗愈流派,只要是适合自己且能产生效果的都可以一试,但要注意甄别和筛选。



· 接受心理教育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电视节目等,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 发展兴趣爱好



岛主采访发现,疗愈效果更好的受访者中,大多数是通过开发新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生活有了锚点。不一定非得是艺术、运动,也可以是美甲、手账等,任意一种能让你专注其中,且能让你感受到乐趣和热情的事情即可。



·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如有可能,拥有不多的几个信任的朋友、同学,在状态不好时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若线下找不到,可以转移到线上——但要保护好个人隐私,警惕不安全因素(譬如陌生的年长异性)。另外还有一个选择:可以和ChatGPT、文心一言(3.5版本是OK的)AI聊天沟通(其他付费类聊天AI暂不推荐,基本以牟利圈钱为主),既保证了隐私,又能释放情绪。



· 化怨气为动力



无论造成病症的缘由是什么,无论父母能否提供疗愈支持,无论周遭投来的目光如何,你只需记得:往前走,别回头。这些经历决定不了你的人生,只是你人生版图中的一块拼图而已,你要做的是努力创造其余的拼图。



其余可参考的自我疗愈的具体作法,岛主放在文末的”自我疗愈“回顾中,需要的读者可以点击查阅。



05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疗愈?


国外不少心理专家,例如萨提亚、海灵格都提出了家庭系统治疗法,在他们看来,单一家庭成员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反映了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若要治愈这一个成员,需要对整个家庭系统进行干预。



岛主认为这种理论有可取之处,但因篇幅受限,今天不展开赘述,仅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 允许一切发生



家长需要从观念上、心理上真正接受事实。孩子出现心理病症并不意味着对你教养方式的否定,更不是对你本人的否定。家长需要将本能的情绪反应调整为对问题的探索、对解决方案的探索。



· 接受心理教育



家长可通过阅读或观看相关书籍、科普节目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孩子“我是病人”“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不正常”之类的错误观念。如有可能,可以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分享给其他家庭成员,让大家的信息保持同步。



· 撰写疗愈日记



在帮助孩子疗愈期间,家长可以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反思、孩子的疗愈进度,同时鼓励孩子一起记录。



· 自我情绪调节



心理疗愈会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家长难免会陷入焦虑、易怒、崩溃等负面情绪,需要学习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的疗愈。可参照文末”自我疗愈“中的”情绪管理“。



· 提供双重帮助



疗愈需要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两项都可以提供的最好不过,或者提供其中一项也是OK的。其中,最基础的情感支持是:不抛弃、不放弃、不厌弃。



字数有限,岛主不再展开论述了。



言而总之,青少年心理治疗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课题,非一篇文章就能涵盖的。要想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势必需要多方力量的加入,帮助和引导青少年病症者实现疗愈。但究竟该如何去做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所有青少年心理病症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